阜新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总结报告

日期: 2020-04-26 浏览量:551 文字大小:

2013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阜新市设立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以来,市委、市政府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扶贫办统一安排部署,紧紧围绕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,聚焦解决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突出问题,在完善扶贫机制、创新扶贫方式、推进城乡统筹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。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。

一、扶贫改革主要经验作法

(一)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上进行改革试验。一是激发基层活力。以产业链为依托、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、以特色中心村为主体,建立了24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,2554名村干部牵头带领12778人致富,占村干部总数的70%。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积极争取和引进资金34.763亿元,完成招商引资项目248个。二是集约开发资源。大力开展土地确权和“三权分置”工作,通过土地面积实测,阜蒙、彰武两县村集体核实“账外”土地面积102万亩,成为集体资产,进行市场化经营运作形成收益,推动贫困村资源变资产、建档立卡贫困户变“股东”,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。支持贫困村整合村集体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、废旧校舍、厂房等房产资源改造为“扶贫车间”,到2020年全市“扶贫车间”总量达到197个以上。三是深化土地确权成果。支持彰武县深化土地确权、互换并地成果利用,将确权后的“账外”土地,依法依规划拨给村集体42万亩,作为村集体发展用地,计划建设“扶贫农场”40个,增加村集体收入,提高自我发展能力。

(二)在推动土地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融合发展上进行改革试验。以彰武县为试点,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基础上,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,牢牢把握“细碎变整块及土地所有权不变、农户承包地面积不变、30年承包期机制不变”的“三不变一变”原则,把农民手中细碎化的土地化零为整、变小为大,实现土地资源有效整合。全县累计完成并地面积97万亩,由并地前的44.2万块合并成12.4万块,涉及农户5.4万户,人口19.6万人。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。将农户小块承包地合并为大宗地块,实现大规模土地流转,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,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,释放土地活力。二是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。走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体,“公司+基地+贫困户”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,扶持贫困户实现长久稳定脱贫。三是推进贫困户享受改革红利。实现土地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,让贫困户共享改革红利,夯实稳定脱贫基础。四是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实力。推行集体土地流转、入股、托管等新型经营模式,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,壮大村集体经济。

(三)在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上进行改革试验。我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,依托“飞地经济”园区建设,开展跨区域引资,实行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,全面提升贫困县和贫困乡镇经济规模与发展活力。一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,实现发达地区产业实现与贫困县及贫困乡镇的资源互补、协调发展。主动与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地区建立联系,与江苏盐城市共建阜新环保产业园区为契机,共建重点产业园区。二是依托“突破辽西北”战略,抓住沈阜对口支援阜新的优势条件,与沈阳市合作共建“飞地经济”产业园区。每个县区每年至少引进1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、每个乡镇至少引进1-2个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入驻园区,县区以下财政收入全部留给乡镇。已入驻飞地园区企业145户,开工项目104个,带动3720户贫困户年人均增收2200元左右。三是引导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以土地等资源入股、扶贫资金入股、进入飞地园区就业等方式,分享“飞地经济”发展红利。支持多个贫困村联合共建“飞地扶贫项目”产业园区,推动产业扶贫项目实现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生产,增强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。

(四)在建立以扶贫产业为支撑防止返贫机制上进行改革试验。突出防止返贫扶贫产业先行思路,为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打下坚实基础。一是坚持“四个围绕”,确保产业扶贫把关定向精准。坚持产业项目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摆布、贫困户围绕新农主体参与项目实施、新农主体围绕市场定位产业发展方向、扶贫资金围绕扶贫产业精准到户的“四个围绕”原则,实现年度脱贫人口产业项目全覆盖。近3年,全市累计有3.03万户、6.62万贫困人口通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实现稳定脱贫,年人均实现产业增收1800多元。二是坚持“四个覆盖”,确保扶贫产业到村到户精准。坚持“扶贫车间”覆盖到村、支柱产业覆盖到村、产业项目覆盖到户、技术培训覆盖到人。近3年,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43个,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.36万人。三是坚持“四个到位”,确保扶贫产业政策支持精准。坚持政策保障到位、资金支持到位、设施配套到位、金融服务到位。近3年,为扶贫产业发展量身定制政策15项,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.7亿元用于产业扶贫项目建设,投入各类资金103亿元用于产业扶贫项目配套设施建设,投入金融贷款15.8亿元解决重大产业项目资金投入不足难题。四是坚持“四个实现”,确保产业扶贫带动成效精准。推动产业精准扶贫实现县有产业体系、镇有产业链条、村有产业模式、户有产业收益的“四个实现”目标,初步构建了种植、养殖、优质林果等产业为主导,集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扶贫体系。

(五)在提高精准扶贫数字化管理水平上进行改革试验。为进一步提高精准识别质量,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村、贫困户的精准动态管理,我市创新开展了智慧精准扶贫。一是建立智慧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。利用“互联网+大数据”实现精准扶贫数字化管理,将9734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、197个贫困村及帮扶责任人、第一书记、驻村工作队等基本信息,全部录入大数据平台,利用数据化大屏、精准扶贫手机APP实现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精准识别,实现贫困户“一户一码”,提高精准帮扶、精准退出和动态管理的精准性。二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室。重点为贫困人口提供政策解答、科技服务、法律援助、转移就业、电商扶贫等精准服务。开通运营“阜新扶贫”微信公众平台,作为线上扶贫工作室同步为贫困人口提供精准服务。三是开展扶贫扶志活动。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志气和智力扶持,挖掘身边典型,讲好“脱贫故事”,用群众的身边人、身边事,影响人、感召人、带动人,强化社会爱心人士和驻村干部矢志扶贫、决战脱贫的使命担当,激发贫困户“宁可苦干、绝不等靠”的内生动力。 

二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

(一)扶贫改革先行先试受制度约束。试验区设立以来,在扶贫体制机制、政策举措、方式方法等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和尝试,但在体制机制创新、政策措施先行先试上还存在一定的制度约束。

(二)扶贫改革主题突出不够。解决全局性重大问题、全国性共性问题和前瞻性问题,具有重大突破、重大影响的成果还不够丰富。

(三)扶贫改革总结推广不够。有的县区对一些有价值的改革成果没有及时总结,没能提炼形成品牌,没能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。

三、下步工作计划和建议

(一)下步工作计划

1.加强政策设计。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意见,围绕推动扶贫开发实现“两个转变”,即由消除绝对贫困向减缓相对贫困转变、由解决农村贫困向统筹解决城乡双重贫困转变,开展改革试验,力争取得1-2项突破。

2.压实各级责任。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层面先行先试政策,主动承担国家和省级相关改革试点工作,加强政策协调,完善管理制度,积极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工作。

3.把握关键环节。瞄准全局性重大问题、全国性共性问题、面向未来的前瞻性问题精准发力,在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、统筹解决城乡双重贫困问题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。 

4.总结推广经验。委托中国农业大学对扶贫改革试验工作进行总结提炼,加大改革试验成果宣传,为全省乃至全国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。

(二)工作意见建议

建议国家和省在安排其他试点示范项目时,优先在阜新实施,作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,我们希望能够承担1-2个与扶贫工作相关的改革试点工作,不断拓展改革试验领域和试验内容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阜新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20323

 


打印
分享
返回列表